<< 返回应用案例
短线对结构的负折射率材料
2024-01-19 15:00:05
  • 时域有限差分(FDTD)
  • 超材料

前言

负折射率超材料(NIM)是一种人造光学结构,它的折射率对于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是负值。本文以 J.Zhou 论文中超材料结构进行仿真说明。文献中使用多对铜线对,并由厚度为tsts的电介质隔开,其单个周期结构如下图所示。

negative_metamaterial_structure

仿真设置

在本案例中,使用 3D FDTD 仿真。依据文献当中的参数构建短线对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光源采用 12~16GHz 频率的平面光源,来研究该结构的透射反射率。其中介质层的厚度tsts为 254μm\mu m,相对介电常数为 2.53;在介质层上下两面都有 10um 厚的铜线对结构。因为铜在 12−16GHz 的频率下,介电常数的虚部非常大,以至于铜近似完美导电体,故在本案例中,我们使用 PEC(完美导电体)来代替金属铜。同时由于 10um 厚的铜在 z 方向上需要非常小的网格尺寸,因此仿真会需要较大的内存和较长的时间。为了降低仿真内存和时间,并且保持仿真结果的精度,我们可以使用 2D Structure 来代替三维结构。

simulation_structure

由于仿真结构是对称周期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在两个边界上使用对称/反对称边界的组合,这样可以使仿真空间减少 3/4,进一步减少了仿真时间。此案例中,将“X axis min”和“X axis max”设置为“Symmetric”,将“Y axis min”和“Y axis max”设置为“Anti-Symmetric”。

仿真结果

仿真结束后,运行附件中的negative_index_wire_pair.msf脚本即得到该结构的传输和反射。该结果和文献上[1]的仿真结果相似。

transmission
reflection

参考文献


  1. Zhou J , Zhang L , Tuttle G , et al. "Negative index materials using simple short wire pairs." Physical Review B, 73(4):041101.(2006) ↩︎

相关文件
登录后下载
页面内容
返回

相关应用案例

等离子超材料红外吸收器
“超材料(Metamaterial)”是一种特殊的人造材料,它们可以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例如调控电磁波的频率、幅度、相位等。本案例建模仿真了Metal-Insulator-Metal(MIM)的等离子体超材料红外吸收器,研究其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反射透射吸收特性。
太赫兹超材料
超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调控电磁波的频率、幅度、相位和极化等基本的物理特征。本案例对Chen等人的论文中的无源超材料进行仿真,分析该超材料的表面电流密度。
基于石墨烯的可调谐太赫兹超材料
石墨烯是厚度为一个原子的单层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可以被应用于纳米级等离子体系统。通过调整静电掺杂或费米能级来激发单层石墨烯的等离子波,从而实现对光的操纵和控制。根据Chu等人的研究,利用石墨烯层数和费米能级的轻微变化,可以使共振波长和调制强度发生显著改变。本案例将仿真该调谐过程。
负折射率传输线移相器
Antoniades等人提出了一种新型负折射率(NRI)的共面波导(CPW)传输线(TL),它可以用在传统传输线后进行相位补偿,使得设计频率经过所有传输线传播后实现正、负或零相移。其负折射率超材料部分由集总元件电容器和电感器组成,集总元件值的微小变化能在不改变总长度的情况下,改变传输线的相位特性。因此,其优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平面微波电路,在设计频率附近表现出线性相位响应。本案例参考了Antoniades等人的论文,建模仿真了工作频率$f=1GHz$的零相移NRI-TL。
基于PB相位的超透镜
传统的曲面光学透镜对光线的调控依赖于沿着光路的相位积累,因此会受到自然材料折射率的限制。为了修正各种图像像差,通常需要多个透镜组合。然而多个光学透镜的组合会占用大量的空间,使得光学系统难以小型化。而超透镜通过电介质表面上的人造亚波长单元的排列组合来操纵入射光,使光束弯曲。只需要一个超透镜,就能实现与需要多个光学透镜的设备同样的性能。与传统光学透镜相比,超透镜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成像好以及更易集成等优点,为紧凑集成的光学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案例基于夏习成和姚赞的研究,介绍了如何使用FDTD进行超透镜的仿真,帮助读者实现光学系统的微型化。